2025年5月,中国篮协连续发布两份文件,正式开启CBA联赛归化球员时代。自2025 – 2026赛季起,每支CBA球队可签约一名不占用外援名额的归化球员,但需满足国际篮联资格认定条件,并具备代表中国男篮出战的资格。篮协提出文化认同、血缘优先、总量控制、能力为重四项核心原则。这一政策被视为中国男篮冲击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关键布局,篮协希望借此补强国家队短板,加速国际战术理念与本土体系的融合。已有天津队大卫·詹姆斯、上海队洛夫顿等外援公开表达归化意愿。 新政引发CBA俱乐部阵营的激烈博弈,财力雄厚的球队迅速展开行动,如广厦男篮推进小外援巴里·布朗的归化程序。但中小型俱乐部担忧引进归化球员成本高且可能压缩本土球员生存空间,未来联赛可能出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尽管存在争议,归化新政仍获得多数球迷支持。从战略层面看,归化球员能弥补中国男篮短板,刺激本土球员成长。篮协将归化手续全面下放至俱乐部,自身仅保留资格审核权。 归化新政的争议焦点集中在“本土球员培养”与“短期成绩诉求”的平衡上。篮协通过“总量控制”原则限制归化球员数量,并强调新政并非替代本土人才培养,而是倒逼训练体系和选材机制改革。未来,政策细则的完善至关重要,中国篮球的归化之路需要开放包容的勇气和立足长远的制度设计。
原创文章,作者:巨牛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ngnew.com/archives/3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