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篮球比赛中,防守犯规的核心判定标准并非单纯的身体触碰,而是防守者是否侵犯了进攻球员的“圆柱体”(即球员垂直空间范围),或是否通过不合理的移动抢占进攻路线。例如,当进攻球员持球突破时,防守者若未能提前建立合法防守位置(双脚站稳且躯干正面朝向对手),即便未发生肢体接触,也可能因横向移动阻挡进攻路线被吹罚阻挡犯规。 三分线外防守看似空间较大,实则规则执行更为严格。根据NBA与FIBA规则,防守者在以下情况会被判犯规:
- 非法占据路径:防守者未提前预判进攻球员的移动方向,而是通过侧向或斜向移动强行截断其突破或投篮路径,即使未触碰到对方,仍会被视为阻挡犯规。
- 侵犯圆柱体:防守者伸手压迫或贴近持球人躯干,干扰其正常投篮或运球动作。例如,在三分线外贴身压迫导致进攻者被迫改变投篮节奏,即使未打手,裁判也可能依据“防守压迫性动作”吹罚犯规。
- 未保持合法站位:若防守者双脚未完全静止或侧身角度过大,即便与进攻球员保持距离,也会因“失去合法防守位置”被判定为阻挡犯规。
国际篮联(FIBA)与NBA对防守犯规的判罚标准略有差异。例如,FIBA规则中,防守者若在进攻球员起跳后侵入其下落空间(即使未触碰),可能被吹罚违体犯规;而NBA更强调防守者是否主动制造对抗。2024年恩比德在国际赛事中因不熟悉FIBA规则,12分钟内5次犯规离场的事件,正是规则差异的典型案例。 教练员常通过训练强化防守者的两项能力:
- 预判脚步:通过横向滑步提前占据进攻路径,而非依赖身体对抗。
- 位置控制:保持躯干正面朝向进攻球员,双脚动态调整但核心稳定,确保始终处于合法防守位置。
原创文章,作者:巨牛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ngnew.com/archives/4365